近日,世界知识产权组织(WIPO)在日内瓦发布了最新报告,数据显示,2005年以来,在全球3D打印和机器人工程学领域的专利申请中,有超过1/4来自中国,占比为世界各国之最;在纳米技术方面,中国是第三大专利申请来源国,占全球专利申请量的近15%。报告还指出,在这三项有潜力促进未来经济增长的前沿技术创新方面,中国是唯一向先进工业化国家靠近的新兴中等收入国家。对此,有关专家指出,3D打印、纳米技术和机器人工程学等前沿技术是智能制造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从“制造”到“智造”的基础。
自主创新促发展
11月23日,2015世界机器人大会在京开幕。该次大会吸引了12个机器人国际组织、58家国内科研机构参与,来自1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100多位专家学者,就机器人产业发展现状、未来技术路线及人工智能等问题进行了交流探讨。近年来,我国机器人行业发展风生水起,全国机器人生产企业超过500家。2013年,我国机器人购买量达到3.65万台,位居世界第一,成为全球机器人行业最大的应用市场。
然而这样的成绩,要历经多年努力才能取得。根据国家知识产权局公布的数据,早在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日本及欧美的各大工业机器人公司纷纷将目光投向以中国、印度为代表的新兴市场,加快了在中国的专利布局步伐,专利申请量快速增长。报告显示,截至2013年,国外申请人在中国共提交机器人领域专利申请7080件,数量上超过中国申请人;中国制造的机器人产品在国内的市场占有率仅有20%。“要让我们自主研发的机器人站起来,为国内高端装备制造业争光。”对于这种境况,大连四达高技术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李东栓发出了这样的呼声。3年来,李东栓和技术团队潜心钻研,先后研发成功具有国内领先水平的气动平衡机械手、龙门机器人、自动导航车等高水平设备,并进而研发了成套自动化输送及加工技术系统。目前,该公司已提交发明专利申请24件,实用新型专利申请68件,其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汽车生产线龙门机器人输送系统” 已广泛应用于多个行业。
大连四达并不是个例。前不久,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李毅中在机器人主题论坛上表示,我国已经基本掌握了工业机器人的本体设计制造、软硬件设计、运动学和轨道规划等技术。目前,我国企业已生产出部分机器人的关键元器件,开发出了弧焊、码垛、装配、冲压、喷漆等工业机器人。我国自主研发的控制器、伺服电机等关键技术,已基本满足中低端产业需求,并通过技术创新向产业链高端进发。
中国何以在前沿技术领域取得如此大的进展?上海大学知识产权学院副院长许春明认为,市场是前沿技术创新的强大驱动力,而知识产权则是这种驱动力的重要保护伞。当前,我国沿海地区的制造业对实施“机器换人”计划提高产品生产效率的需求较大,从而刺激了市场的迅速扩大。在此背景下,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创新产品得以迅速抢占市场。“我国有制造业基础好、市场庞大等优势。如果形成良好的促进机制,在智能制造方面超越发达国家并非不可能。”许春明说。
机制保障再突破
在许春明看来,我国加快制造业向智能制造的转型升级,实施《中国制造2025》行动正当其时。“在3D打印等智能制造领域,对基础技术的依赖程度相对较低,和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在起步上并不晚、技术差距并不大。这是我们从‘中国制造’到‘中国智造’转型发展的良机。”
在3D打印领域,2013年之前,我国的专利申请量虽然呈现增长趋势,但增长速度比较缓慢,2013年和2014年,我国的专利申请量增长迅猛,分别达到了约450件和800件。以湖南华曙高科技有限责任公司为例,其创始人许小曙曾是美国3D SYSTEMS公司技术总监、全球百大科技研发奖获得者。该公司自2009年成立以来,通过自主研发,相关产品目前已经走出国门,销往美国、德国、俄罗斯等海外市场。今年2月11日,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财政部共同发布了《国家增材制造产业发展推进计划(2015-2016年)》,这是3D打印行业的第一份“国家计划”,为3D打印产业的快速发展提供了政策支撑。这对于飞速发展的3D打印产业而言,无疑是有助其再上一层楼的重大利好。
要利用好这一机会,只有建立创新机制引导企业自主创新,才能保障产业的健康发展。报告指出,和其他国家相比,在上述三项专利申请中,中国大学和公共研究机构的占比较高,超过70%的纳米技术专利和50%的机器人工程技术专利的申请主体是高校和科研机构,而这三个领域全球前10位“企业专利大户”中却难觅中国企业的身影。许春明坦言,报告表明我国智能制造业由内在需求驱动下提交专利申请的比例较低,这意味着和发达国家相比,我国智能制造业的专利转化水平较低。如不能改变这一现状,我国的智能制造领域终有一天将面临创新“后劲不足”的窘境。“因此,在充分发挥政府引导作用的同时,我国还应建立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使资源向以市场为导向的应用型研究倾斜。此外,还要增强知识产权工作的市场化导向程度,让企业成为创新的真正主体。”(孙 迪 孙易恒)
来源:中国知识产权报/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