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菇、蘑菇、木耳……食用菌是中国人餐桌上不可少的佳肴,但木材种植食用菌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却是个难题。中国科学家林占熺1986年“以草代木”的技术发明,为解决“菌林矛盾”开辟了新途径。20多年后,世界菌草业专家齐聚京城,热议菌草业,打造黄河、京津冀绿色生态屏障,解决世界粮食危机等建言献策。
10月17-18日,“第十三届国际菌草技术及产业发展研讨会”在北京市通州区召开。来自中国、蒙古、泰国、伊朗、埃及、缅甸、赞比亚、乌干达、哥伦比亚、巴拿马、刚果(金)、卢旺达等27个国家的院士、学者、政府官员和企业代表200多人齐聚京城。
多年来,世界各国传统的木生菌生产都以阔叶树为主要原料,消耗了大量的阔叶树资源,仅中国一年就要“吃掉”木材2000万立方米以上,导致“菌林矛盾”愈发突出,不少地方已无树可砍。为了解决“菌林矛盾”这道难题,1983年福建农学院林占熺开展“以草代木”栽培食(药)用菌的研究,1986年获得成功,发明了菌草技术,即可以用“草”代替“木”来栽培食用菌。如今,中国的菌草技术已传播到五大洲101个国家,为生态建设、第三世界解除贫困饥饿产生了广泛的国际影响。
北京市通州区区长岳鹏当天表示,通州区在打造北京市副中心的同时,将大力支持菌草产业的发展,北京纽戈顿菌草产业有限公司成功落户通州区永乐店镇。
岳鹏认为,菌草作为通州新引进的新兴产业,不仅可以实现植物、动物、菌物的生态循环,而且还能促进通州区的农业发展,将为通州的多样化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福建农林大学校长兰思仁介绍,30多年来,由中国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菌草技术,已从“以草代木”栽培食(药)用菌,拓展至菌草生态治理、菌草菌物饲料和生物质能源与材料开发等交叉学科和发展领域,建立起了一个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新兴的技术与产业体系。
“中国菌草技术对全球产业发展、扶贫等工作,发挥了很大作用”。兰思仁表示,中国菌草技术已引入到南非、柬埔寨、斐济等世界很多国家,也成为了中国与世界人民友好交流的新纽带,希望依托创新平台为载体,汇集更多智慧力量,推进菌草产业的发展。
当天,中外专家还纷纷就建立京津冀菌草生态治理重点试验区提出建议。不少专家认为,利用菌草技术发展菌草业,能高效利用太阳能、土地、水三大资源,要建立黄河流域、京津冀菌草生态屏障,应重点建好菌草和产业发展重点试验区,将菌草生态治理和产业发展纳入生态建设、扶贫开发、新兴产业发展相关政策范围。
本次会议是由北京市通州区人民政府、福建省科学技术协会、福建农林大学、科技部国家菌草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家发改委菌草综合开发利用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文化部中国建筑文化研究会、教育部战略研究(培育)基地-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战略研究中心、清华大学水沙研究和水利水电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中国治理荒漠化基金会联合主办。 (记者 曾鼐)
来源:中国新闻网